车机互联服务遇冷! 68%用户愿付费却连年下滑, 座舱成电子鸡肋?

  • 2025-07-24 22:11:50
  • 240

据7月21日外媒Carscoops爆料,车企大肆宣传的智能互联服务正遭遇用户冷遇。标普全球出行数据显示,2025年选择付费订阅的用户数量已连续第二年下滑,尽管68%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服务买单,但这一比例较2024年的86%大幅缩水。

免费期后“割韭菜”,用户为何用脚投票?

当前车企普遍采用“免费+付费”模式,提供1-3年免费服务后,要求用户以每月50-200元的价格续费。

但用户发现,续费后获得的功能大多华而不实:导航实时路况更新、在线音乐等基础服务,通过手机热点同样能实现;

而自动驾驶辅助、远程控车等“高阶功能”,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延迟高、误判多等问题。更让用户不满的是,部分车企在购车合同中暗藏“流量陷阱”,免费期仅包含娱乐流量,导航、OTA升级等基础功能仍需额外付费。

技术缺陷与数据焦虑,成用户付费拦路虎

智能互联服务的技术痛点正在暴露。手车互联时断连、操作卡顿等问题频发,部分车型甚至出现“车不认机”的尴尬局面。

陕西省消保委调查显示,71.8%的用户认为智能座舱生成数据应归属车主,但车企普遍默认数据所有权,这种“数据霸权”加剧了用户信任危机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车企为压缩成本,常采用低质通信模块,导致车机在偏远地区信号极差,某品牌车主实测偏远山区导航中断率高达40%。

车企困境:硬件预埋与软件盈利的博弈

车企的矛盾心态显而易见。为抢占智能化赛道,主流车型已普遍预装5G芯片、高算力平台,单车智能硬件成本占比超30%。

但软件盈利模式尚未跑通:据悉,特斯拉FSD订阅率不足15%,小鹏XNGP用户付费率仅22%。部分车企尝试“功能分层”策略,如智界将高速NCA自动过收费站等核心功能纳入付费包,但用户对“安全功能付费”的接受度不足50%。

破局之路:从“功能堆砌”到“场景深耕”

当车企还在比拼屏幕尺寸时,用户需求已悄然转向。比亚迪通过开放生态兼容华为HiCar、荣耀车联等主流协议,实现手机应用无缝投屏,用户使用率提升3倍;

中国移动联合车企打造“车-路-云”协同系统,在特定区域实现0延迟远程控车,这种“场景化解决方案”正成为新趋势。正如中汽研专家所言:“智能互联的本质是服务,而非硬件竞赛。”

智能互联服务该如何破局?是提升功能实用性,还是调整收费模式?在数据安全与用户体验之间,车企该如何平衡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