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而不强”? 日企掌门质疑中国钢铁地位, 引发行业深思

  • 2025-07-25 07:05:05
  • 162

近日,日本制铁完成对美国钢铁的收购,其会长兼CEO桥本英二在接受《日本经济新闻》采访时,对中国钢铁产业提出了质疑。他认为,中国虽为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国,但在技术实力、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仍存在不足,全球领先地位并不牢固。

桥本英二指出,中国钢铁产量虽占据全球50%以上,但利润率仅为0.71%,远低于日本制铁6.64%的水平。数据显示,2024财年,日本制铁的产量仅为4049万吨,不及中国10.05亿吨的4.02%,但其营收高达599.18亿美元,占中国钢铁行业8249亿美元总营收的7.26%。从人均利润来看,日本制铁吨钢利润约是中国钢铁行业的16.73倍。

尽管这一说法略显偏颇,但确实反映了中国钢铁产业“大而不强”的现实困境。在产量领先的同时,我国钢铁行业仍面临高端产品依赖进口、核心技术受限、附加值不高等结构性难题。

高端特钢市场:中日德差距依旧存在

高端特殊钢材作为衡量钢铁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,目前呈现“日德主导、中美韩追赶”的格局。其中,日本以35%-40%的全球份额占据领先,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用硅钢、精密轴承钢、核电钢等高端领域优势明显;德国以18%-20%的份额位居第二,擅长化工、风电、机械用特厚钢材。

中国近年来进步显著,全球份额由十年前的不足2%上升至目前的10%-12%。我国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包括风电齿轮钢、轴承钢、中高端电工钢等,但仍以中低端为主。目前我国每年高端特钢进口量约600万吨,占总需求的25%,其中日本高端汽车板、轴承钢等占据中国进口量的40%。

国产化进程持续推进,亮点频现

值得欣慰的是,中国钢铁企业在高端领域已不断取得突破。例如:

中信特钢的高铁轴承钢通过国际认证,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%;

太钢不锈成功实现LNG船用9%Ni钢国产化,应用于中海油项目;

南钢开发的100mm特厚止裂钢打破国外垄断,服务风电领域。

此外,中国钢企正通过“走出去”战略布局海外资源,如在印尼开发镍矿项目,缓解原料供应约束。同时,绿色低碳冶炼技术、智能制造、超净炼钢等关键技术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。

启示与展望:技术创新才是“钢铁强国”的根基

当前全球钢铁工业的竞争已从“比规模”进入“比技术”的新阶段。日本等国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专利壁垒,在高端市场占据优势。例如,日本掌握全球90%以上的高炉工艺技术许可权。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钢铁要真正实现“由大变强”,必须把握以下几点:

加快技术研发,突破高端冶金装备与特钢制备瓶颈;

推动绿色转型,抢占低碳、节能、可循环发展先机;

加强标准制定与品牌建设,提升中国钢铁国际话语权;

完善产业链协同与创新生态,构建自主可控、高质量发展体系。

结语:桥本英二的发言固然有其立场,但也为中国钢铁行业敲响了警钟。唯有扎根技术、面向高端、坚持创新,中国钢铁才能真正迈入世界强国之列。